内容详情

爱耳日特别关注:让老年人远离“无声陷阱”

图片


您家里的长辈有没有这些表现:和别人聊天的时候,嗓门越来越大;看电视、刷短视频的音量总是特别高,“震耳欲聋”;和他们沟通的时候,相同的话总是要重复好几遍;谈话的时候感觉不在一个频道上,答非所问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,其实可能是听力损失的早期信号。
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“全国爱耳日”,今年的主题为“健康聆听,无碍沟通”。值此爱耳日到来之际,让我们一起聚焦老年人的听力损失问题,为他们守护听力健康,远离“无声陷阱”。

图片


一、哪些因素,让老年人“听不见”?
听力损失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,其原因多种多样:
首先,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的听觉系统会逐渐老化。就像机器使用久了会磨损一样,耳朵里的毛细胞、听神经等关键部位也会出现功能衰退,导致听力下降。
其次,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,更容易出现诸如耵聍栓塞、中耳炎、突发性耳聋等疾病。这些耳部疾病,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渐进性或突发性听力下降。此外,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听力。例如,高血压会导致内耳供血不足,影响听觉神经的正常工作;糖尿病则可能引发神经病变,进而影响听力。
还有,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中,如工厂车间、嘈杂的街道等,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对听力产生负面影响,导致听力受损。

图片


二、当他们听不见、听不清时……
短期来看,听力下降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显而易见,长期无法与人正常地交流沟通,会使他们出现焦虑不安、孤独烦闷等情绪。而且,听力下降会使老年人无法听到一些声音预警信号,甚至导致交通事故、安全事故。长期来看,听力损失还会造成发音功能退化,导致说话含糊不清;而且长期听力损失会影响大脑的语言识别能力,导致认知功能下降,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。
简单来说:听力损失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,还可能导致其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的下降,甚至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。

图片


三、如何发现老年人的听力问题?
早期发现听力问题至关重要。那么,如何判断老年人是否出现了听力损失呢?除了前面提到的看电视音量过大、说话嗓门变大、频繁岔开话题等现象外,还有一些其他迹象需要注意。比如:老年人在接听电话时,可能会频繁要求对方重复话语,或者听不清电话那头的声音;在多人聚会或嘈杂环境中,他们可能会显得特别安静,因为难以听清周围的声音而选择不参与讨论。此外,如果老年人经常抱怨别人说话声音太小,或者听不清广播、电视中的声音,这些都可能是听力损失的信号。
如果发现这些情况,建议及时带老年人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。听力检查是一种简单、无创的检测方法,可以准确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,为后续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。
听力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,对于老年人来说,健康的听力更是享受生活、保持社交活力的关键。在这个“全国爱耳日”,让我们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健康,帮助他们远离“无声陷阱”。
图片

分享至:
×

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