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丨惊蛰——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
发布时间:2025-03-05
发布人:烟台海港医院
选择阅读字号:[ 大中小 ]
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
惊蛰节气后:
在天,表现为气候变暖,雷火始见;
在地,表现为植物开始发芽,动物结束冬眠、出来活动;
在人,表现由冬天肾水封藏的状态,变为肝木之阳气升发的状态。
时至惊蛰,阳气上升,气温回暖,春雷乍动,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
唐·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指出:“当春之时,食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。人体五脏与四时节气相对应,春与肝应,故惊蛰时节应顺肝性、助益脾气,令五脏平和、气血顺畅。春季当令之色为青,故可多食绿色蔬菜。应少食酸涩之品,因酸性收敛,影响气机之运行,不利于阳气升发,不利于气血宣畅。而甘味入脾,适当多以补益脾胃之气。 宜食山药、红枣、小米等甘味食物以健脾;搭配菠菜、荠菜、香椿等绿色蔬菜疏肝。推荐药膳:枸杞菊花粥(枸杞10g、菊花5g、粳米50g),可清肝明目。此外,民间流行有“惊蛰吃梨”的习俗,寓意着与害虫分离,远离疾病。惊蛰时节,乍暖还寒,气温回升,阳热始生,气候干燥,人易出现口燥舌干、内热燥烦之症状。《本草纲目》指出梨:“润肺凉心,消痰降火,解疮毒、酒毒”。吃梨可以助益肺脾之气,调和五脏,润燥滋阴。
作息:夜卧早起,顺应阳气 建议22点前入睡,6-7点起床,避免熬夜耗伤肝血。晨起可叩齿吞津、拉伸筋骨,助阳气升发。运动:舒展筋骨,以缓制急 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柔缓运动,或散步踏青,促进气血流通。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肝阳亢动。情志:戒怒忌郁,畅达气机 肝喜条达,可通过听音乐、冥想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。若情绪压抑,可按摩太冲穴(足背第一、二跖骨间凹陷处)疏肝理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