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
健康科普 | 霜降——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

图片

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。”霜降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顾名思义,此时天气渐寒,初霜始现,意味着秋天即将谢幕,冬天已在招手。中医养生强调“天人相应”,霜降时节,自然界的阳气已大部分收敛入地,阴气愈发亢盛,人体的养生重点也应从“秋收”全面转向为“冬藏”打下坚实基础。



FIRST FROST /
霜降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霜降节气

Frost's Descent
图片


图片

一、 霜降节气特点:寒邪当令,万物蛰伏

图片


1.气温骤降,露结为霜:霜降时节,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,昼夜温差可达全年最大。清晨时分,地面的水汽遇冷空气凝结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,标志着天气已从凉爽转向寒冷,民间素有“霜降杀百草”之说。

2.燥未全消,寒已成主:虽然秋季的“燥”气仍有残留,但此时“寒”邪已成为主导气候因素,形成“凉燥”或“寒燥”的特点。人体不仅会感到口干舌燥,更易被寒邪侵袭,引发感冒、咳嗽、哮喘、关节冷痛(老寒腿易发作)及胃肠疾病(如胃痛、腹泻)。

3.阳气潜藏,阴气最盛这是自然界阳气向内收敛的最后阶段,为冬天的“封藏”做最终准备。草木凋零,蜇虫全伏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。人体的阳气也应深藏于内,脾胃功能变得旺盛,是进食滋补、为身体储备能量的黄金时期。


图片

二、 节气饮食:平补润燥,健脾养胃

图片


图片


霜降饮食的核心是“平补”与“防寒”,在润燥的同时,要大力温养脾胃,为冬季进补“开路”。

平补为宜,忌大补峻补:此时脾胃功能虽强,但突然大补易加重负担,导致“虚不受补”。应选择性质平和、营养丰富的食物进行“平补”,缓慢而有效地增强体质。

温润滋养,抵御寒燥:多吃温性、滋润的食物,既能抵御寒邪,又能缓解残留的燥邪。坚决避免生冷、寒凉的食物和冷饮,保护好脾胃的阳气。

增甘少酸,以养脾胃:中医认为“甘味入脾”,多吃甜味食物(如红枣、山药、南瓜、蜂蜜等)可以补益脾胃。同时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,以防收敛过度,影响气机舒畅。


图片

三、 节气中医养生保健

图片


1.起居:保暖为重,早卧晚起

防寒保暖是重中之重:“寒从脚起”,一定要做好足部保暖,穿厚袜、棉鞋,睡前坚持热水泡脚。“一身之气在于颈”,戴条围巾可以有效保护风池穴和风府穴,防止风寒入侵。同时要注意腹部和膝关节的保暖,防止胃部不适和“老寒腿”复发。

睡眠调整:可逐渐从“早卧早起”向冬季的“早卧晚起”过渡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。

2.运动:温和适量,动静结合

此时运动切忌大汗淋漓,以免阳气外泄,耗伤津液。应选择动作舒缓、强度适中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等。最好在阳光充足、天气暖和时进行,以微微出汗为度。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,添上衣物,防止感冒。

3.情志:内敛宁静,规避肃

秋风秋雨易引人忧思惆怅。中医认为“忧思伤脾”,过度思虑会影响脾胃功能。要学会保持内心宁静、乐观豁达的情绪,可多晒太阳(晒背为佳),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,或进行静坐、阅读等活动,收敛神气,规避深秋的肃杀之气。

4.穴位保健:健脾防感,固护阳气

足三里(膝眼下四横指处):健脾胃第一大穴,常按揉或艾灸可强壮身体,提高免疫力,为冬补打好基础。

中脘穴(肚脐向上4寸):胃的募穴,艾灸或按摩此穴能温中散寒,和胃健脾,有效防治胃部冷痛。

涌泉穴(脚底前部凹陷处):肾经起点,常按摩能引火归元,滋阴补肾,助眠安神,并驱散脚部寒气。

    

图片

FIRST FROST


霜降是秋冬转换的枢纽,养生承前启后,重在“藏”与“补”。通过平补温润的饮食滋养身体,通过全面的保暖措施守护阳气,通过安宁的心境保养精神。悉心遵循自然规律,才能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封藏做好万全准备,实现“冬藏精,春不病温”的健康目标。‍


分享至:
×

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!